首页 > 游戏 > 问答 > 游戏经验 > 一品官员什么,却没有什么实权

一品官员什么,却没有什么实权

来源:整理 时间:2022-04-28 21:19:19 编辑:游戏知识 手机版

简单的说在唐朝如果被赐特进后,他的地位就仅在三公之下,可以说地位超然。辅国大将军。在唐朝它是武官的第二个等级,地位仅次于骠骑大将军。从二品光禄大夫。在唐朝它有两个等级,加金章紫绶者为金紫光禄大夫、加银章青绶者为银青光禄大夫。金紫光禄大夫要高于银青光禄大夫,但不管如何他们都是作为加官和褒赠所用。镇军大将军。

是仅次于骠骑大将军和辅国大将军的武散官。爵位品级正一品亲王。唐朝李氏宗族所能获得的最高爵位。为唐朝爵位第一等。从一品嗣王。唐朝王爵的第二等爵位,类似于明朝的反王世子,就是准备继承亲王爵位的那个人所能得到的爵位。郡王。唐朝王爵的第三等,有别于亲王和嗣王只能由李氏宗族的人所得,郡王可以友异姓的人获得,比如郭子仪的汾阳王。

当然在唐朝就是一字为亲王,二字为郡王。国公。唐朝公爵的第一等,在郡王之下,唐朝的国公有别于北周之前的国公,北周的国公是有封地的,而唐朝的国公是没有封地。正二品开国郡公。为唐朝公爵的第二等,在国公之下。唐需注意唐朝的国公虽带开国二字,但实际并不开国,只是荣誉称号。从二品开国县公。为唐朝公爵的第三等,在郡公之下。

同时跟郡公一样,没有封地,只有爵位,且不世袭。勋位品级正二品上柱国。这是对作战有功的人的特别表彰,类似于现在军队的一等功,同时立功特别多的人还可以有特等战斗英雄的称号。实际上在唐朝也一样,唐朝的勋位等级一共有十二等,其中最高一等就是上柱国。在当时这个勋位跟职事官的品级是没有任何关系的,唐朝不管你是什么品级的,只要你获得上柱国这个勋位的,你就能享受到正二品的待遇。

从二品柱国。同上柱国一样,它是唐朝勋位等级的第二等。也跟上柱国一样,它一旦获得不管你之前的品级是多少,哪怕你是小兵你也能获得从二品的待遇。其实从以上的数据我们就可以看出来,在唐朝一品和二品几乎都为虚衔,没有任何的实权的官职,当然在唐德宗之后三省的长官都是正二品的官员,但除了三省长官之外其余的全部都为虚衔。

清朝官员中有没有哪个官员的级别超过正一品?

清朝官员中有没有哪个官员的级别超过正一品

顺治年间,清朝入关,仿效明朝制度,确立品级,并规例满、汉官员俱以品级区分待遇、地位,以示一视同仁,起到收拢人心的效果。清朝将官员品级分为九品,每一品有正、从两个级别。所以,正一品在一般官阶下,级别最高。他们可以享受朝廷给予的最高待遇。除了俸禄、住房、出行规格外,正一品官员退休后,也有极好的退休待遇。除了退休俸禄,还可以让子嗣更容易踏上仕途,免受科举考试的艰辛。

但正一品并非级别最高的官阶,与官阶级别相对应的,仍有爵位。爵位制度在中国历史上,由来已久,清朝在入关前,也设立了爵位制度。只不过,当时爵位制度仍十分混乱,与职位互相混淆,且大多分封武职官员。皇太极时期,武职逐渐与爵位分离,清朝设立了公爵、昂邦章京、梅勒章京、甲喇章京、半个牛录章京。顺治元年,又在公爵以下,确立侯爵和伯爵,由此定下八等爵位制度。

顺治四年,清朝彻底剥离武职与爵位的关系。清朝爵位制度,逐渐完善。而这套制度,便形成后来我们熟悉的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、轻车都尉、骑都尉、云骑尉、恩骑尉九等爵位。这些爵位,仍与官阶品级对应。它们当中的公、侯、伯三等爵位,属于超品,级别高于正一品。子爵对应的,则是正一品。但这些定例,需要到乾隆年间才形成。因为清朝爵位制度的变化。

所以,在不同时期,级别可以高于正一品的官员,并不相同。如果是在努尔哈赤时期,当时只有公爵属于超品级别。这套制度仍是沿袭后金女真制度,并没有十分完善,仍有很多混淆的地方。到皇太极称帝后,除公爵外,又加封异姓功臣王爵。当时比较有名的就是尚可喜、孔有德、耿仲明,他们都是在崇德元年加封王位的。后来到顺治年间,又有吴三桂、孙可望被加封为王爵。

这些藩王地位极高,手上有钱有枪,即便是皇帝也要对他们礼让三分。更何况朝廷一品大员。不过,随着清朝逐渐坐稳天下,藩王成为朝廷心腹大患,削藩成为朝廷大事。随后引发三藩之乱,康熙成功平定藩王,此后便不再分封王爵,最多只是用来追赠,并没有实际效果。而到顺治年间,清朝设立侯爵、伯爵,康熙年间又废除实际异姓功臣王爵后,公爵、侯爵、伯爵,就成为地位超过正一品的级别。

在公爵、侯爵、伯爵中,仍有更为细微的区别。公爵中可以分为一、二、三等公爵。侯爵中,又可以分为一、二、三等侯爵和一等侯爵兼云骑都尉,伯爵中则分为一、二、三等伯爵和一等伯爵兼云骑都尉。它们的级别都高于正一品。清朝比正一品级别高的官员,看似很多,实际数量仍是有限。这跟清朝初年重视武职,以军功为升阶的传统有关。

异姓功臣的爵位,都会以次一级的云骑尉为升阶单位。比如一等伯爵获得一个云骑尉,就是一等伯爵兼云骑尉。如果获得两个云骑尉,就会升阶为三等侯爵。这种依次递增的方式,很大程度上,增加了官员的升阶难度。即便是曾国藩立下的军功,也仅仅获得一等勇毅侯的爵位。李鸿章被追赠为一等侯,而左宗棠仅是二等侯。这种异姓功臣的爵位,可以承袭。

曾国藩的儿子曾纪泽就继承了父亲的爵位。不过,如果没有特殊的军功,每承袭一次,都会再下降一个级别,一直降到最低级的恩骑尉,才能世袭罔替,不再降级。朝廷这个做法,既是收拢人心,也是希望这些继承爵位的人,可以继续努力,不要荒废待业。还有少数人,会在退休后,得到皇帝追赠,授予爵位待遇。嘉庆十一年,大学士保宁退休,嘉庆皇帝特意授予他公爵待遇。

又过八年,大学士威勤伯勒告老还乡,皇帝特批退休后享有伯爵待遇。但是,这些仅是退休后的待遇,跟在任时关系不大。而且,清朝官员如果在退休后可以享受爵位待遇,便不再享受原有的品级俸禄待遇。因为爵位待遇,远远高于品级俸禄待遇。如保宁退休后,便只享受公爵每年700两白银的退休待遇,而无法额外享受一品大学士每年180两白银的待遇。

文章TAG:一品实权官员

最近更新